古诗 《宿甘露寺》的赏析?
一、宿甘露寺(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译文:〔床底松声万壑哀〕躺在床上倾听松涛阵阵,无数山谷呼啸哀歌。 〔要看银山拍天浪〕要看银山似的冲天巨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只要一打开窗子,那汹涌奔腾的江水就会滚滚扑来。 【甘露寺】在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北临长江,与金山、焦山相望。 【银山】喻江中巨浪 【松声万壑(hè)】: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壑:山沟。 【银山拍天浪】:形容波浪很大,像银山一样。 选自《宋诗选》。曾公亮(998-1078),字明仲,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进士。历任知制诰、史馆修撰、翰林学士、给事中、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昭文馆大学士等职。以太傅致仕。曾举荐王安石一同担任宰相。《全宋诗》存诗四首。这首诗从小处着笔写出了长江的宏伟气势。甘露寺,坐落在长江南岸镇江的北固山顶,从上面可俯视汹涌澎湃的滚滚长江。诗的第一、二句劈空而起,在夸张、幻想的笔法中融进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北固山的高峻地势和甘露寺远离红尘的清肃。山顶云气绕寺而飞,疑为从僧房中诗人所倚的枕中所出,触目皆是,伸手可及,令人有将千万山峰揽入胸怀的感觉;松涛在深谷中呼啸升起,细听仿佛就在床底下席卷而过,其声呜咽,令人心颤。诗人写“云气”,写“松声”,正是为了衬托甘露寺的清迈脱俗,而这“云气”又极奇特,仿佛如枕中所出,似云似雾,似真似幻,造成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而“枕中云气”与“床底松声”又不仅仅是夸张与幻想,而是充满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意志,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万物皆备于我”的哲学精神。此时之诗人,居高凌视,孤峰独立可统驭万物。可以想象,诗人高居北固山顶,看云气缭绕身旁,千峰仿佛前来亲近,听脚下松涛卷过,万壑似乎低首哀鸣,胸中升起的是一种何等雄迈俊爽的感觉。 诗的一、二句采取了一种以近推远、远近结合的写法,即由“枕中”、“床底”推至千峰、万壑,同时又将千峰、万壑纳入胸怀,而诗的三、四句则采取以小写大、大小结合的写法,即以一扇小窗的开启写出长江的宏伟气势,同时又以“放入”一词将大江的排山倒海之势(大)与一窗的涛声顿起(小)巧妙结合起来,这一开窗赏江听涛的行为在“放入”的主体意志熔铸中转化为一种主动拥抱长江的豪情壮举。此时的“开窗”实际上是诗人的开怀,因为只有具备装得下大江大海的豪迈胸襟与浩然心胸的人才会有如许宏大气魄的诗情。“开窗放入”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咫尺而有万里之势”的艺术构思法,诗人以小窗写大江,从小处着笔而直探大江的真容貌。延伸阅读
《宿甘露寺》中的“银山“是指什么?
《宿甘露寺僧舍 》
宋/曾公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甘露寺。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曾公亮的?宿甘露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
《宿甘露僧舍》是北宋诗人曾公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长江的雄伟壮观、气势宏大,表现出作者对长江盛况的的赞叹与热爱。
宿甘露寺全诗写景有什么特色?
这首描写了枕、床、窗、山、峰、壑、江、浪、银、云气、松声等许多事物,从而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
诗人身处斗室之中,想象飞越千里之外,从上到下,由近及远,描写夜幕下的群山万壑、千里大江。同时诗人创造了一种静谧的意境,却是用动的描写来取得这种效果的。
流荡的“云气”,哀呜的“松声”,奔涌的大江,喧嚣的涛音,这些动的景物,给小诗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大自然的宁静。
辛弃疾的临江仙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
辛弃疾的《临江仙》:莫笑吾家苍壁小,棱层势欲摩空。相知唯有主人公。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天作高山谁得料,解嘲试倩杨雄。君看当年仲尼穷,众人贤子贡,自欲学周公。
曾公亮的《宿甘露寺僧舍》:
枕中云气千峰近,
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
开窗放入大江来。
《宿甘露寺僧舍》古诗全文及拼音?
宿甘露寺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zhěn zhōng yún qì qiān fēng jìn ,chuáng dǐ sōng shēng wàn hè āi 。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yao kan yin shan pai tian lang,kai chuang fang ru da jiang lai。
译文
云雾弥漫在枕边,山峰环绕在近旁。躺在床上倾听松涛阵阵,无数山谷像在呼啸哀歌。如果要看冲天巨浪拍起,只要一打开窗子,那汹涌奔腾的江水就会滚滚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