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御花园讲解 故宫御花园美景介绍

故宫御花园讲解?

紫禁城内最大的花园为御花园。御花园位于北京故宫中轴线的最北端,在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从明景泰六年(1455年)开始增建,历经数代。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园中不少殿宇和树石,都是十五世纪明代遗物。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祀、颐养、藏书、读书等用途。御花园占地一万一千多平方米,全园南北宽80米,东西长约140米,有建筑二十余处。园内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各式建筑,无论是依墙而建还是亭台独立,均玲珑别致,疏密合度。

延伸阅读

故宫御花园长什么样子?

御花园位于北京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是汉族园林建筑之精华。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南北纵80m,东西宽140m,占地面积12000㎡。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体现天人合一的汉族传统文化。

御花园以它古木繁花、亭台楼阁、嶙峋山石、石子画为路……而闻名遐迩。 园内建筑采取了中轴对称的布局。中路是一个以重檐录顶、上安镏金宝瓶的钦安殿为主体建筑的院落。东西两路建筑基本对称,东路建筑有堆秀山御景亭、璃藻堂、浮碧亭、万春亭、绛雪轩;西路建筑有延辉阁、位育斋、澄瑞亭、千秋亭、养性斋,还有四神祠、井亭、鹿台等。

这些建筑绝大多数为游憩观赏或敬神拜佛之用,唯有璃藻堂从乾隆时起,排贮《四库全书荟要》,供皇帝查阅。建筑多倚围墙,只以少数精美造型的亭台立于园中,空间舒广。园内遍植古柏老槐,罗列奇石玉座、金麟铜像、盆花桩景,增添了园内景象的变化,丰富了园景的层次。御花园地面用各色卵石镶拼成福、禄、寿象征性图案,丰富多彩。著名的堆秀山是宫中重阳节登高的地方,叠石独特,磴道盘曲,下有石雕蟠龙喷水,上筑御景亭,可眺望四周景色。

御花园是供帝王家眷休憩游览的场所,一些重要的节庆都有活动在这举行。五月端午粽子节,八月十五中秋祭月,九九重阳登高,皇帝率领后妃们登临御花园最高处的堆秀山御景亭,望远祈福,祛邪避秽等等。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宫中要祭祀牛郎织女,拈香行礼,举行乞巧活动。

故宫里御花园的介绍?

御花园的四个亭子分别是万春亭(春天)、浮碧亭(夏天)、千秋亭(秋天)、澄瑞亭(冬天)。分别象征一年之内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从名字上可以联想到。四座亭子中万春亭和千秋亭是上圆下方的建筑规制,清朝时是用来安放佛像和帝王牌位的;浮碧亭和澄瑞亭现在来看是方形的休闲纳凉式亭子,亭子下方有水池,与宫内西路的金水河相通,系活水。至于在 池子里扔硬币则纯属现代人为之,并无实际意义,取吉祥之意。

皇家御花园介绍?

皇家御花园,位于北京紫禁城中轴线上大内最北部,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全园南北纵80m,东西宽140m,占地面积12000㎡。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

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

故宫御花园为什么这么小?

御花园小的原因:

御花园之所以这么小首先是因为皇宫里供给帝王后妃观赏的花园其实非常多,不仅仅只有御花园,因此御花园实在没必做建得太大。 御花园的小,最主要的是故宫是皇家宫殿,它的职能主要是办公、居住而不是游玩,皇家的园林有专门供游玩的,如颐和园、景山公园等等,那里有山有水有树,是皇家休闲的气派,而紫禁城的主要功能不在此,如果将园子做得十分“辽阔”,就喧宾夺主了。

御花园小也是为了帝王安全考虑,因为小好找,缩小御花园的面积相对的加强了防卫,刺客藏身之处就少。

故宫御花园是干什么的?

御花园是供皇帝和他的妃子们休息游玩的地方。御花园里面有许多的假山和奇异的石块,还有青松和翠柏,看上去十分的美观。到御花园里浏览,会被这里的景色所陶醉,即便是心情不好也会觉得神清气爽,瞬间心情就能变得明朗。

御花园坐落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就是坤宁宫的后方。在明朝的时候,还没有称这个地方为御花园,而是称它为宫后苑。到了清朝,这里才被称之为御花园。御花园被很多皇帝都修缮过,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御花园,还保留着它刚刚建成的样子。

在御花园的周围,坐落着许多的宫殿,这些宫殿都是用来观赏景色的。如果皇后或者是皇帝的妃子们在御花园里走累了,她们就能找到及时的找到一处宫殿在里面休息,可以说十分的方便,而这些宫殿到现在还保存的比较完好。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