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与战国区别?
首先这两个时期的国家形态有极大的区别。
春秋时期的国家都是由一个国都加上一些野地组成。周王分封的时候,只是将某个功臣或宗室封到一地,给与其多少土地和人口,并没有明确规定领地。当时周朝并没有大量的地方机构,是依靠诸侯来治理天下的。这样一来,诸侯之间的土地名义上属于国家,但是归谁管理并没有明确规定。大量的野地就成了无主之地。有些诸侯就打起了这些野地的主意,这样每个诸侯国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边界。与其说一个国家有多大,不如说一个国家控制的土地范围有多大。各国国都以外的地方,国君将其封给了封君,由其管理,整个国家和周朝一样也没有完善的地方政府。
总而言之,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还是早期不健全的国家。到了战国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时天下已经被几大诸侯国瓜分完了,每个国家的领土边界逐渐的清晰起来。国家管理地方的形式也打大不一样。
封君的势力小了很多,诸侯国建立了大量的地方政府来管理各地事物,诸侯国的中央政府直接将地方紧紧的控制了,国君的权力大大增强。
第二,这两个时期的军事制度和战争目的完全不一样。
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有两种人,即国人和野人。当兵是国人的事,野人只需要提供军用物质。到了战国时期,国人和野人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都被征兵。从两种征兵制度就可以看出,
这两个时期的战争规模有很大的区别。春秋时期,兵员少,各国军队规模也不大,战争规模自然也不大,一般战争双方都不到万人。到了战国时期,几乎全员参军,每个诸侯国军队规模变得空前的大,到了战国时期每场大战,双方都有几十万之众。一场战争下来,搞不好就有几十万男儿血洒疆场。总之,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是为了争霸,从而威慑四方。战国时期,每次战争,都是为了获得对方的人口和领土,甚至是为了吞并对方。
第三,春秋时期,整个国家还处于奴隶社会,国家的统治是靠着氏族血缘来维系的。各种生产也是采取的氏族集团生产的方式。到了战国时期,国家是依靠国法来统治的,主要生产方式也由集体劳作变成了以个体家庭生产为主。随着牛和铁的使用,生产力大大提升了。国家的基础变大了,国家综合实力也变强了。
用一句话总结的话,春秋时期争的是霸主地位,而战国时期争的是天下;春秋时期国家由公族掌握,战时代的君主掌握国家。
春秋战国各个时间详图?
春秋时间—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战国时间—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一、春秋: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即自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据说是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重大事件,并按照年、季、月、日、分别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来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二、战国: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期的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便大大减少。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统一六国,也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
春秋战国是一个故事吗?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室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与此相对应的是,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东周后期至秦始皇建立秦朝前的一个时期。历史上,很多人都将春秋与战国合二为一,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也即很多人经常将春秋和战国理解为一个时期。由此,对于二者的区别,并没有多少人能搞清楚。那么,问题来了,春秋和战国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春秋战国是真实存在的吗?
春秋战国是真实存在的,也是史学家为了区分长达五百多年的东周历史,而划分出的两个时期:
1、春秋
春秋一词的来源,是鲁国的史书《春秋》。而这本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一直到鲁哀公十四年间,共242的历史。只是,因为牵扯到周王室的衰微问题,后世史学家在界定春秋的具体时代时,多以周平王立国的公元770年作为起点,以”三家分晋”作为终点。这一阶段被称为”春秋时期”。
2、战国
而战国一词的来源,是刘向编撰的《战国策》。这本史书记载了东周后期一直到秦国统一中原前的时间,具体时间为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也因为这段时间,各国纷乱不休,所以才得名”战国”。
春秋战国是谁提出来的?
春秋战国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
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
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传》记载之终(前468年)、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政治上,各种改革,变法连接不断,而成功进行变法的国家则强大起来,通过这种政治变革,奴隶制度最终消亡,新兴的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
战国(前476年,一说前453年或前403年~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即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吴、越、楚三国春秋时代已称王),周王权威进一步受损。
战国时代及之前的春秋时代,都是后世史家对东周这段历史时期的再次划分,“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观点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补充。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和前403年三家分晋。
目前,《史记》的观点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得到多数采纳。而在战国时期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前221年)。
如何理解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春秋战国历史详细讲解?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