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釉是什么成分?
釉(英文: glaze)是覆盖在陶瓷和搪瓷器物表面的一层玻璃质薄层,通常由硅酸盐复合物构成。釉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块)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釉能增加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电介强度,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
瓷碗上为什么有一层釉?
施釉陶瓷表面的釉是性质极像玻璃的物质,它不仅起着装饰作用,而且可以提高陶瓷的机械强度、表面硬度和抗化学侵蚀等性能,同时由于釉是光滑的玻璃物质,气孔极少,便于清洗污垢,给使用带来方便。
釉浓度怎么配?
1.
钧红釉配方 釉果 30.6% 窑渣 20.4% 铅晶料 12.7% 铜花 0.5% 白玻璃 11.75% 绿玻璃 11.7% 锡晶料 5.1% 食盐 2.07% 二灰 7.7% 钧红釉是景德镇传统名釉之一,渊源于北宋钧窑,衰落于元代, 到明代宣德年间,出现仿钧红产品,非常精美。工艺操作上要注意按 配方称量,湿法球磨,细度为万孔筛余 1.8%左右。上釉时,要求在素 烧过的瓷胎上,浸或浇一次,待干后再用含水 50%的釉浆喷三次,釉 层上厚下薄,釉厚 1.5~2.0mm。在油窑或镇窑中以还原气氛烧成, 烧成温度为 1300℃,内釉一般施纹片釉。
2.
郎窑红配方 烧料 1.6% 寒水石 0.4% 白玻璃 1.2% 陈湾 67.6% 叫珠子 0.4% 晶料 0.4% 高岭土 0.4% 二灰 22.5% 铜花 0.4% 绿玻璃 3.2
釉的储存方法?
保存方法:
1、带座、带盖的瓶器取放时应将座、盖和主体分别单拿单放,不能连盖带座一起端,防止移动时脱落打碎。
2、瓷器的大盘、大碗体质较重,移动时应该双手捧,或是一手的拇指和食中二指扣住边缘,另一手的四指和手掌托底。忌用单手拿盘、碗的一边,以防断裂。
3、器体大的瓶、罐、尊移放时因形体大,一般都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且有一定的重量,所以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应该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以免分量过重,使原来拼接起来的两节分离。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我们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和损坏。
4、瓷器人物在取放时,须注意当心人物的须发和手指部分,因该部分最纤细,易损坏。同时在提放人物时,忌单手拿人物的头部,因人物的头部大多系插进身子中去的,要防止头与身分离,所以应一手拿住人物的头部,一手托住人物的身子。
5、薄胎的器皿,胎薄、质轻、娇嫩,移动安放时更须小心,要双手捧,忌用单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长度高,还须防风吹倒。
釉为什么烧制后变光亮了?
因为陶瓷釉面具有玻璃的特性,所以经过高温烧成后变得硬度高、光亮透明,釉面的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经高温烧成(1280度)后成为无色、透明的固体,就是玻璃,有这层玻璃釉面的保护,使陶瓷制品具备了抗氧化耐腐蚀的优良特性。
古代瓷器的釉是谁发明的?
和许多科学发明过程一样,釉的发明源于釉现象的发现。我国商周时期南方盛产印纹硬陶。所谓“硬陶”就是比一般泥质或加沙陶细腻坚硬,烧成温度也比一般陶器高。陶工们在烧制印纹硬陶时偶然发现出窑的印纹硬陶的器表,特别是在器皿的口沿和肩部上有一层类似玻璃体的光泽。这层似玻璃体的光泽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经过多次的观察,发现这层似玻璃体的光泽是窑中燃料燃烧后的落灰所造成的。
商周时期,烧造陶器的燃料是草木,那落灰自然就是草木灰了。草木灰落在陶器(硬陶)上如何形成玻璃体的光泽?原来,草木灰中主要含有氧化钙,氧化钙与硬陶坯体表层的石英、长石等成分作用,把石英长石(主要玻璃原料)溶解熔化形成了玻璃体。这其实就是“釉”了,只是这不是人为施上的釉,是天然形成的釉。
于是,陶工们把这个釉现象的发现转化成釉的发明,即把燃烧过的草木灰收集起来用水搅拌成浆状,用手或毛刷工具把草木灰浆涂抹在用瓷土或类似瓷土作的器皿上入窑烧造。就这样,瓷器就诞生了。当然此时的瓷器还处于萌发期,还不成熟,我们把这种刚诞生的瓷器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把这种“原始釉”称为“灰釉”。“灰釉”这种高温釉的发明是瓷器发明的重要条件。可以说,“灰釉”是瓷釉的鼻祖。在我国,“灰釉”从发明出来一直被历代陶瓷工匠们延续使用。至今景德镇还流传着一句行话:“无灰不成釉”。
陶瓷釉和陶瓷油哪种好?
陶瓷釉好一些。
陶瓷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过一定温度煅烧而成。釉的种类很多,按性质来类分,有瓷釉、陶釉及火石器釉;按烧成温度分,低温釉是800—1100°C烧成的,那么1100°C—1250°C之间烧成的釉是中温釉,1250°C以上烧成的釉就是高温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