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化之与粗枝大叶的区别(大而化之和粗枝大叶)

大而化之与粗枝大叶的区别?

读音不同,含义不同,用法不同。

大而化之:原指光大道德并能融会贯通。后形容做事马虎,不仔细。

例句:你看他大而化之的样子,说是来向我借橡皮,话没说几句就走了,橡皮还在这。

粗枝大叶:比喻做事粗心大意。

例句:他一向粗枝大叶,由他单独承担任务,主管总是不放心。

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把人格分为六类:善人、信人、美人、大人、圣人、神人。《孟子·尽心》中有一段话:“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意思是说值得追求的叫作善,自己有善叫作信,善充满全身叫作美,充满并且能发出光辉叫作大,光大并且能使天下人感化叫作圣,圣又妙不可测叫作神。这里在圣之上还加了个神。这个神不是宗教迷信当中鬼神的“神”,而是儒家强调的妙不可测的一种境界。

三画字开头的成语?

笔画为三开头的成语非常多,比如:

三三两两:三个两个地在一起。

三三五五:三个五个地在一起。

三生有幸:形容极难得的好机遇或非常幸运。

大而化之:形容做事情不细致,不谨慎。

大恩大德:巨大的恩德。

大刀阔斧:原指两种兵器。形容军队声势浩大,杀气腾腾。

“大而化之”是什么意思?

常用:生僻成语,年代:古代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词性:中性成语灯谜面:溶冰解释:化:改变,转变。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后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典故:《孟子·尽心下》:“大而化之之谓圣。”

大而化之原文译文?

大而化之之谓圣意思是又能感化万物就叫‘圣’。

大化意思是又能感化万物。

出自:战国 孟子《孟子 尽心下》。

原文选段: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

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译文:

浩生不害(齐国人,姓浩生,名不害。)问道:“乐正子为人如何?”孟子说:“是个善人,诚信的人。”问:“什么叫善?什么叫信?”

孟子说:“值得追求的叫作善,自己有善叫作信,善充满全身叫作美,充满并且能发出光辉叫作大,光大并且能使天下人感化叫作圣,圣又高深莫测叫作神。乐正子的人品,在善与信二者之中,在美、大、圣、神四者之下。”

扩展资料

“仁”是孟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本篇的中心议题,围绕“仁”与“不仁”在战争和社会生活中的具体显现,孟子对其蕴含作了深入诠释,进而阐发了他的民本思想、国家学说、教育理念、修养方法以及道统理想。

孟子的“仁政”主张表现在政治上就是“民贵君轻”,本篇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大胆见解,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他建议统治者,要使国家长治久安,首先要施“仁”于天下,“得乎丘民”之心,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拥戴。

这种“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发展,自周公的“敬天保民”到孔子的宽民、惠民、富民、教民,都认识到了人民在国家中的作用,但在封建社会初期,认为百姓比君主还重要,哪怕只是在意识领域,也是一种惊人的思想飞跃。

从“民贵君轻”的哲学观念出发,孟子形成了他的“仁政”主张,在体制上他建议要做好五件事:重用仁贤,避免国家人才空虚;讲究礼义,防止上下关系混乱;完善政事,确保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重视财富积累,以备凶年之忧;加强教育,以防邪世之乱。

总之,要把土地、人民、政事视为国家三宝。这就是孟子的国家学说,与现代政治学中所讲的国家三要素:土地、人民、主权基本是一致的。

大而化之是褒义还是贬义?

大而化之是贬义词:

1、原义:把美好的品德发扬光大,使之得以完美,并进入化境。(褒)

2、现义:用来形容做事大大咧咧,马马虎虎,不认真,不细致。(贬)

3、大而化之,汉语成语,拼音是dà ér huà zhī,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后形容做事情不够谨慎,疏忽大意。出自《孟子·尽心下》。

大而化之是什么意思?

大而化之,汉语成语,拼音是dà ér huà zhī,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后形容做事情不够谨慎,疏忽大意。出自《孟子·尽心下》。

成语典故

《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1]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