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什么时候候提出的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这一政策的提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基础,也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那么,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候提出的呢?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最早是在1924年提出的。当时,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的动荡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农民和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堪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觉悟到,只有通过联合苏联和共产党,才能有效地推动中国的民主革命。因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应运而生。
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始。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中,明确提出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些政策不仅为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革命活动提供了学说指导。特别是扶助农工政策,强调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团结广大农民和工人,才能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
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合作逐渐加深。1925年,五卅运动的爆发,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工人和农民的觉醒,使得这一政策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支持。通过组织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得以在操作中落实,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然而,随着国民党内部的分裂和对共产党政策的反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在后来的提高中遭遇了挑战。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了清共行动,导致国共合作的破裂。这一事件不仅使得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受到严重打击,也使得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拓展资料来说,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是在1924年提出的,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基础。这一政策的实施,推动了中国工农阶级的觉醒和革命活动的提高,虽然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遭遇了挑战,但其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通过这一政策,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合作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