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头这个词用闽南语怎样说
光头普通话读音:guāng tóu
光头的闽南语读音:gui tao
语调大致为:一声,二声。
二、漳州市闽南文化进校园观后感、
“闽南语不仅是我们的本土语言,更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得到传承与保护。”漳州市教育局刘凯敏说,在学校开展学讲闽南话、学唱闽南童谣、学说闽南语故事、收集闽南语民间故事、追寻闽南文化历史的足迹等活动,目的在于推动青少年对闽南语、闽南童谣、闽南文化的了解,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传承、弘扬家乡杰出传统文化。
三、就你本人的领悟谈谈,闽南文化的精髓是何?泉州人给出建议,送分,惠安人给出建议,大大送分。
本人是土生土长的惠安人,下面内容就是本人近20年来对闽南文化的领悟
1、闽南语是很经典,也很有名的,说来比较惭愧,我觉得闽南语之因此有名只是由于台湾人用而已,就像广东话出名也多半是由于香港人喜欢用它而已。
然而这样却给我们闽南当地的文化带来了一定影响。这么说吧,由于有名,因此大家都觉得该传承,该发扬,导致本地人基本上说闽南话,普通话虽然都会说,但很多人的发音都带了严重的口音,我们那称为地瓜腔。既然闽南语是本地的重要语言,就容易使当地人产生排外心情,说句实话,在惠安,你说多了普通话都容易遭排挤。
在泉州的电视台里有专门的闽南语频道,有特别的闽南语节目。
小编认为啊,对于闽南语,小编认为一个当地人,我觉得该传承,但更希望大家更加普及普通话。
2、戏剧,有高甲戏、木偶戏之类比较有名的。但高甲戏,虽然作为文化遗产,却和很多其他戏剧一样,渐渐失去了年轻的观众群体。在我的老家,逢年过节的时候,就会搭戏台,请戏班,记得小时候经常抱张小板凳跟着爷爷奶奶去看戏,但父母却是从来不去的,现在我大了,自己也不去看了。木偶戏,跟高甲戏有些类似的尴尬,不过电视台上曾经有过一部1000多集的闽南语木偶戏,叫《霹雳狂刀》,我自己是不爱看,但貌似在外地颇受欢迎,虽然好像是由于其他某种不是太好说的缘故。
3、南音。说实话,并不是太了解它,也是文化遗产,可能是曲高和寡的缘故吧,虽然学校里都有愿望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但格调似乎总是高了些,对于我们来说。
4、惠安女,虽然是惠安人,但其实是前两年才知道,所谓的惠安女并不就是惠安的女人,我们一直是沾了崇武镇里一个小渔村的光。其实就那个村子的女人才叫惠安女,有那的一个同学,她说他们村里的女孩子基本都有一套惠女装。惠安女的灵魂其实就是勤勉积极,然而不是某种方面也反应了那的男人不够勤勉呢?
5、讲讲惠安的特色文化吧,说是惠安是石雕之乡。可能是吧,从惠安到泉州的一路上能看见很多石雕厂。基本上惠安的几许算得上景点的地方都有大量的石雕。
6、泉州的走廊,我爸爸跟我说过泉州商业街的走廊是很有特点的。
7、海丝文化,好像前段时刻也要申请文化遗产的样子,说是丝绸之路相关,不是太了解。
8、宗教。我也不知道这么说确不确切,我知道泉州人都很喜欢去庙里头烧香祈福何的,虽然说算是一种迷信,但好歹有个灵魂信仰总比没有好吧,反正也不会做何出格的事,渐渐也形成了一种香火文化吧。泉州人好像信基督教的人不多,但个人觉得那也香火文化也不是正宗的佛教,也许可以说是泉州特色的佛教吧,信观音的人比信佛陀的多。
9、茶。泉州喝茶的人很多,大多是铁观音。品位也比较高,茶的价位当然也高。特别是三四十岁以上的人,品茶聊天真的是泉州的一方特色。
拓展资料一下,其实泉州人说起来还是相当淳朴的,基本上无论男女都是比较豪放型的,但说到好客何的,可能就不大一定了。
四、闽南语的起源地?
闽南语发源于黄河、洛水流域,由于为了躲避战乱,中原的汉人分别在西晋时期、唐朝和北宋末年分三次大规模南迁至福建闽南,这样也就把河洛语带到福建,闽南以外的闽南语则是后来闽南人向外迁徙形成的结局。
当今的闽南方言是在夷狄人(古代闽越土著人群)与历代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入闽,特别是唐、宋两朝时期北方人入闽的基础上,由八闽远古语音与历代外来语言进行交流、结合而逐渐形成的方言。
闽南语的发音主要特点有:1、多数古浊可平声字,今读音时不吐气;2、念知、登等,有时保留破裂音,成[t]、[I];3、无轻唇音[v]、[f];4、有韵尾[-m]、[-p]、[-t]、[-k];5、声调七类,以上为主,与古代声调体系不尽相当。除了这些之后,在闽南语中,文、白语言区别较大。白读音代表本地方言比较久远的源头,据研究,它是秦汉及其以前中原
汉人南迁所带来的汉语与当地闽越土著(少数民族)的语言相结合就开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语音体系;文读音则是本地方言与本民族权威的方言(古代的雅言、通语、近代的官话、现代的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向权威的共同语靠拢的表现)。
闽南语保留了相当成分的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语言的语音、词汇,被海内外语言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因此,研究探索闽南语的提高,对保护、弘扬中国古代语言遗产,研究中国其他语种以及古代闽越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积极的影响。
使用闽南语的区域,主要以福建闽南地区的厦门、漳州、泉州等闽南区域以及闽西龙岩地区为主。另外,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通行着近乎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其中,通行有于台中、台北的闽南语,稍偏于泉州腔;流行于台南、高雄的闽南语,则稍偏于漳州腔。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新加坡、菲律宾、马来、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区也使用的语言也属于闽南方言。
知道闽南语是唐朝和北宋官方语言的人很多,但知道闽南语还是商朝官话的人就不多了.
汉民族的文化是三千年前,即商代(B.C.1765~B.C.1122)时提高出来的,商朝是甲骨文的开始,也是汉字的开始,更是汉文化的开始,换句话说是中国历史的开始.
今日的闽南语,即是河洛话所延伸提高出来的,河洛话原本是商朝时的官话,商传至纣王为周武王所灭,留在河洛一带的商民,上阶层者被迫迁至洛邑当奴工,营建新都「成周」,下阶层者被分配至卫、鲁、齐国当农奴,在东方尚存的几支顽强商族只好退回原籍江南,利用丰盛的资源提高工商业,而居东南沿海者则形成越族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