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代表作
唐朝初期,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任人唯贤、革除弊政、励精图治,网罗了一大批天下英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后经武则天大开科举,破格用人,鼓励农耕,发展经济,为后来“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李世民的重孙唐玄宗李隆基登基时,唐朝已是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国泰民安、万邦来朝的盛世景象。正如大诗人杜甫在《忆昔二首》诗中赞叹的那样“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唐朝从618年开始到岑参出生时,经历了97年,正是大唐鼎盛时期。
岑参(715–770),湖北江陵人,他出生的这一年,是唐玄宗开元三年,大唐皇帝李隆基时年30岁,正值而立之年,当时李白14岁,杜甫3岁。岑参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聪颖早慧,4岁读书,9岁属文,10岁那年,其父去世,家庭生活陷入困顿,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20岁游学长安,天宝年间,29岁时进士及第。
唐朝著名的诗人普遍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幼年时家境殷实,书香门第,具备良好的读书条件;二是天资聪颖好学,一生读书不倦;三是仕途坎坷,阅历极其丰富;四是治学严谨,学业日益精进。比如李白幼时是“五岁咏六甲,十岁观百家”,杜甫是“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大诗人一出场就自带光芒。
唐朝诗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梦想到边陲建功立业。比如唐初“四杰”之一的杨炯就写下过“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李白写下过“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杜甫写下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王维写下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李贺写下过“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等名言名句。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王翰、李益等都是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
岑参的诗,长于七言歌行,诗歌意境新奇,风格奇峭,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热情奔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与他两次随军出塞有直接关系,因为诗歌来源于亲身经历,所描写的景物使人如临其境。另外,岑参的诗歌题材涉猎广泛,有述志、赠答、山水、行旅等诗篇,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在盛唐时期,岑参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也最为突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是岑参的代表作,也是唐朝边塞诗的代表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中写道:北风呼啸着卷过大地,刮断了早已枯干的荒草,尽管是八月份,这里的天空已飘起了大雪。一夜之间,所有树枝上挂满了雪花,就像春天里千朵万朵绽放的梨花。雪花透过珠帘,打沾湿了罗幕(棉门帘),穿上狐裘衣服也不觉得暖和,丝绸锦缎做的被子都让人觉得有些单薄了。兵士们都冻得拉不开弓弩,将军的盔甲也很难穿在身上。沙漠里都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将士们的脸上布满愁云,想着这寒冷的天气快点过去。中军的大厅里摆好了酒宴,欢送返京的客人(武判官),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美妙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蹄印。
诗中的以北风、白草,胡天、飞雪,春风、梨花,珠帘、罗幕,狐裘、锦衾,将军角弓、都护铁衣,以及瀚海阑干、愁云惨淡,中军置酒、胡琴、琵琶、羌笛为题,渲染出雪满天山,雪中惜别的壮丽景象。全诗笔力矫健,景色奇绝,开阖自如的结构,阴阳顿挫的韵律,刚柔相济,张弛有度,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名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