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的理由
今早起来翻开手机看到两会有一些代表真是深得我心,比如:建议春节假期延长到十天,建议清明假期延长到七天等各类支持多放假的,真香,不愧是全国人民的代表。
说实话我也略有一些惭愧,上期聊的那么厚一本书依旧没有看完,只能接着上期继续聊点杂七杂八的内容。
上期文章发出去以后马上就有朋友私聊我给我推荐了另外一本书《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可能是感觉到我最近现在对历史有一些兴趣,我先列入书单,回头等手上的两本看完以后去借过来看。
会有人问我的书都是在哪里找的?都知道我这个人看书的内容很杂,除专业课外,其他的各种类型,我都略感兴趣,多少都会有所涉及。其实关于找书,很多时候并不是很刻意的去规定自己要看什么类型,或者说朝着哪个方向去寻找,多数时候来自不经意间。
例如:在B站看某个视频的时候,UP主在聊一些客观事实,或者提出一些别人的观点的时候,会引用的一些书,我会记录下来,然后京东去看这本书的简介,若是对这本书的简介及内容感兴趣,就会把这本书加入自己的书单。例如去年看的《洞穴奇案》,《潜规则》等书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我的书单。所以我写关于《潜规则》那一期的封面,用的是《洞穴奇案》这本书的照片。
又或者:每年到年底,或者新一年年初的时候,大多数书店会推出今年一整年的必读榜单。我会拿着关注的两个书店甚至三个书店的必读榜单找相同项。再在这些相同项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列入自己的书单。现在正在读的这本《第三帝国的到来》正是用这种方式所列入书单,并在上一本看完后买回来继续看。
以上的两种方式是我最常用的书单收集的方式。除此以外,包括但不限于:朋友推荐、偶然去书店逛到一本很感兴趣的书、在旅行的时候突然想到某本书等方式。
书单的增长方式是多样的,但是看书的方式却只有一种,花时间磨。我每周大概会有四到五个晚上睡前在床上看书,目测我自己平均每周会有10个小时左右。这就说明我看书的速度其实远没有自己书单拉长的速度快,以至于时间走到了现在,我还有一些2018年列入书单之中想看的书,还没有买回来。这是我的问题,但是我感觉好像又不是我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看书此事固然重要,但是我不想强迫自己去做这件事。自认为还达不到把看书这件事本身作为一场苦修的思想境界,只想在开心的事情或者对此有意愿的时候翻开。这可能也是我为什么看书的进度非常慢的主要原因。
关于买书,我这个人一次买书最多两本,大多数时候只买一本。绝不会因为打折,满减等原因无休止的将大量的书加入购物车。这来自于我的心里感受,一旦家里没看的书多了,就会有一种紧张的,完成任务般的压迫感铺面袭来。一个人很难在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的时候还对此保有极大的热情,任何事情一但涉及到KPI我感觉人都不可能开心的起来,这个结论来自于很多人把兴趣当成工作以后会对此表现得非常的痛苦或者抗拒。现在想想当初高考差一分就去学医了真是个好事(我为自己成绩差找个理由不过分吧)。
对于看书这件事我最大的缺点可能就是不爱看专业书。可以说是一分钟就看不进去,我自己觉得这极有可能是因为大多数达到一定深度的专业书籍,都不是给外行看的。得深入的去研究一个学科的门道,研究本身这件事就是个苦差事,没人想吃苦,谁还不想投胎就能开得起劳斯莱斯。不行,开得起劳斯莱斯好像还是差了点,既然是做梦,怎么着,我是看起来像不配拥有私人飞机的人吗?
当然,不肯深入的在自己赚钱的方面去吃苦这个习惯不好,还是要尝试着去改变。扯远了,这里想说的其实在标题里面就已经告诉你们了,开卷有益,不管看的是不是专业课的书籍。
我对此是深有体会,且有发言权的。其实小时候语文很差,字词记不住,听写这个项目常年不及格。古诗因为押韵的原因倒是能背下来不少,但是会读不会写,作文通篇没有标点符号,一个成语都用不到作文里面去,对语文感到的是相当恐惧。但自小我便是爱看书的,每周都会去新华书店(我印象中那个时候好像没有什么独立书店,认知里面只分新华书店和教辅书店两大类)暑假经常在新华书店一呆就是一个夏天,时至今日那个新华书店好像还没有拆,司门口的新华书店。
是看书的习惯一点一点的改变了我。从还是小朋友的时候,在家里看四书五经四大名著,后来读小学时候报课外班学古代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和一些文言文名著。到后来大了一点点,自己会去书店里面挑故事类的书,再到小学高年级看看各种鸡汤(那个时候觉得鸡汤写的可好了!),初中时候在家里《三十六计》这种谁都知道的书,到那时我的语文已经从小学时候及格困难,到勉强达到普普通通的平庸水平。语文确实是个厚积薄发的事情,这么一路下来,到高三时候我的语文已经稳定在理科班排前三了。虽然我可能始终做不到终日立于书架前,闲看书脊消长昼。
考试成绩这事情本身不值得一提,但是看书这件事对于自己的影响是可以从考试的分数里面看出来的。也可能包括一些其他的影响时至今日也未看出来,希望未来有一天可以再一次厚积而薄发。
我想把这一切归功于我看的每一本书。
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