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博物馆
点击上方“会彦”—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作者:三希
去年我们到大同的时候,还未听闻这家博物馆的名气。后是被小红书上看到的司马金龙墓葬陶俑阵吸引了。所以,6月中旬再次来大同,就把这家博物馆列入主要日程。大同博物馆是位于大同新区的新馆,旁边还有新建的大同美术馆,大剧院。
进到馆里,我们直奔二楼的 “魏都平城”展区。最先令我惊艳的就是下面这三件雕像。
金代高僧坐像
金代高僧坐像
辽代信士坐像
这三件塑像让我想起陈丹青在《局部》第二季里讲的藏于大都会博物馆的两件河北易县的辽代三彩罗汉,虽然他们没有三彩的华丽,但在艺术表现力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都会博物馆藏的易县三彩罗汉,图片来自网络
按照宗教仪规,神像不能做得像凡人,用陈丹青的话说:慈悲、美妙、非男非女、超凡入圣,人间没有这样的脸。但是,河北易县的罗汉像,却像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似乎认识他们,就像是我们的邻居大叔、单位领导。
大同博物馆这三件雕像,就如同陈丹青说的易县罗汉像,像我们身边的人,神态非常生动,活脱脱一个个真人在身边。
陈师曾先生的《中国美术史》介绍到,在五代和宋初,就有王齐翰、张元简主张“用世俗相貌处理佛教艺术”。所谓“世俗相貌”,就是参照活人。到了北宋,李公麟、贾师古又把王齐翰和张元简的那一路,提炼、升华,就此开了佛教艺术新局面。宋和辽,年代略有重叠,那一时期专供礼拜的佛像艺术渐渐式微,罗汉像兴了起来,也就是说,酷肖活人的脸不但是被准许的,很可能是流行的美学。
明真武大帝铜坐像
北魏武士像
上面这些塑像,都符合了辽宋“用世俗相貌处理佛教艺术”的观点。无论是佛像还是世俗人的雕像,都可见雕刻工艺之精妙,佛像有世俗人物般的生动逼真,世俗人物像则更加活波自在。
当我终于看到陶俑方阵实景时,觉得还是蛮震撼的。陶俑方阵的形制很少见,简直就是迷你版的兵马俑,陶俑都不大,戴着鸡冠盔甲的骑兵佣,还有步兵佣,形态各异,非常生动。尤其戴圆形帽盔的武士,完全是星球大战里的太空武士既视感,胖墩墩的,很可爱。
司马金龙墓葬出土文物是大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司马金龙是西晋政权建立者司马家族的后代,他的九世祖便是司马懿的四弟。司马金龙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袭爵琅琊王,官至镇西大将军及礼部尚书等职。出土文物中,尤以陶俑阵、漆屏风画和石雕棺床为重点。
北魏漆屏风画,现存5幅较完整,每幅约长80厘米,宽20厘米。屏风的工艺制作采用榫铆联结,继承战国、汉代漆画传统的技法,设色富丽、边框装饰精巧。人物描绘运用铁线描法,兼施浓淡色彩渲染,形象生动逼真。漆屏风画的出土,弥补了北魏前期绘画实物的空缺,画法上与传为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酷似,亦与传为初唐阎立本的《古帝王图》之间有着承继关系。此外漆画上的题榜,较典型地反映出汉隶向唐楷演变中的魏书发展面貌,字体圆润俊秀、气势疏朗,是不可多得的北魏墨书真迹。
石雕棺床上部缠枝忍冬枝纹之间雕有舞蹈及各持乐器的伎乐童子、神兽等,下面边框饰水波纹,床足雕出四个肌体雄健,双手托举的力士。雕工卓越,装饰华美。
馆里珍贵精美的展品实在太多,令人目不暇给,每个都值得驻足一看。
墓葬壁画
应县木塔模型
珐琅瓶
从大同回京的路上,看到路标有写到河北易县,一下就让我有个联想。从地理位置上,易县和大同距离不远,彼时应该有互通往来,易县现在就留有北魏拓跋焘皇帝东巡之碑。那么彼时这两地工匠的雕塑风格是不是也有相通之处,比如酷肖活人的雕像。我又想到云岗石窟那些代表着5世纪世界美术雕刻最高水平的佛像,看来这里的工匠技艺非常高超,北魏以降,大同地区的雕像都很出彩。这纯属胡乱联想,见笑莫怪。
作为一个地志性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在2020年入选“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绝对是值得看几个小时的。如果去大同游玩,千万别错过这个小众低调的重量级博物馆。我们半个月前去的时候不需要预约,还免费,人也不多,强烈推荐。
文:三希
蓝色文字摘自陈丹青《局部》第二季讲稿
图:边走边看 大衛
编辑:三希
这是【会彦】第838
长按二维码或扫码关注【会彦】
如果想及时收到“会彦”的推送,请点下面的“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