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 圆 万 松
甯剑辉
孩提时,我总是喜欢围绕于母亲膝下,似懂非懂地聆听她老人家讲述优美动听的民间故事——凄美之恋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时在梦中寻寻觅觅梁祝同窗的意境;
求学时,我没日没夜沉迷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小人书和《民间故事》中。反反复复翻看一幅幅惟妙惟肖的梁祝,三年如一日的挚手之情画图……常常在沉沉的睡梦中“融入”他俩真诚至交的境界;
工作时,我一次又一次如痴如醉地随着越剧名伶袁雪芬、范瑞娟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优美动听的旋律,“寻求”梁祝 “纯学友”的浓情蜜意……每每在夜深人静的梦境中,和他俩“共处”于清幽寂静的书院中,朗朗点读诗文妙句,探求人生的“真谛”。
在几十年的追梦、逐梦、筑梦中,总是为欲亲临“培育”梁祝凄美爱情故事的胜地牵情得挥之不去。
2010年9月25日,我多年的夙愿得偿——在耄耋之年,随同隆回县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领导参观“上海世博会” 时,辗转杭州,游览了梁山伯和祝英台同窗三年的万松书院。
杭州凤凰山北万松岭上的万松书院
万松书院位于西湖南线景区(万松路76号)凤凰山北万松岭上 , 占地广袤,依山傍湖(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湖),林翠水绿。
据史料记载:书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原为报恩寺,寺内建有“舞风轩”、“万菊轩”、“浣云池”、“铜井”等,唐时白居易和宋时苏东坡都曾是这里的常客,在与寺僧谈禅说理之余都留下了笔墨。万松岭的地名就出自白居易“万株松树青山上”的名句。
宋朝的苏东坡对“万菊轩”情有独钟,为此处留下千古绝唱的:“一轩专为黄花设,富拟人间万石君。佳木尽从方外得,异香多在月中闻。引泉北涧分清露,开径南山破白云。此意欲为知道者,陶翁犹自未离群。”
在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将此处改辟为万松书院。
学识渊博,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清康熙帝也为书院题写”浙水敷文”匾额,遂改称为敷文书院。现遗址尚存有”万世师表”四字的牌坊和依稀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等物。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又分别赐额“浙水敷文”、“湖山萃秀”。
故此,它是明清时期杭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文人汇集之地,造就了袁枚等莘莘学子。院中养眼的“足迹”依然可见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齐召南、秦瀛等大学者在此讲学的盛况。几百年来,万松书院为浙江乃至全国塑造、输送了无数人才,对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形成尊师重教、育才树人的民风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当时,万松书院不仅位居杭城“四大书院”( 崇文书院、紫阳书院、诂经精舍)之首,更是华厦青史垂名的儒林胜地。
也正是这完整凸现孔家山石林自然秀逸风貌,集中展现明代书院文化和科举制度场景,打造了西湖历史文化景观廊道。成就了它成为 “三评西湖十景”之六。
有联为证:浙水重敷文,看此山左江右湖,千尺峰头延俊杰;英才同型才同树木,愿多士春华秋实,万松声里播歌弦。
在近代,令这里名声远洋的更得益于那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据说历代相传的梁山伯和祝英台在这里演绎了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梁山伯和祝英台在此同窗三年的绝美爱情故事,使万松书院成为男女婚姻一线牵的姻缘之地。
作者在万松书院梁祝的大型浮雕前留影
金秋是个怀旧觅胜的好季节。满怀对万松书院敬仰的我们一行,迎着和熙轻柔的微风,沐浴着温馨括靜的阳光,走进万松书院主入口广场。尽管游人人山人海地拥挤不堪,但进山门的桥型“台阶”上梁山伯祝英台同窗的浓情蜜意的大型浮雕格外养眼。其浮雕正面展现梁祝同窗携手攻读圣人诗文的场景;左边呈现的“拜师”,体现着尊师重教的中国传统美德;右边的“日课”是诲人不倦、学者孜孜以求的写照。
游人分左右石阶拾级而上,在 “桥顶”可领略着万松岭美伦美奂的异景——究竟是这年天气反常?还是人间仙境西湖的绿水、热土所致?尽管岭上秋风微拂,但是绿绿葱葱,“春意盎然”。
我们随着人流,又连踏几级石阶,走过十余米“嵌入”四季常青的松柏、小草中的赭石大理石“小径”,进入郁郁古柏、水杉环绕的大型广场。黑压压的游客,兴致盎然地竟将若大的场地挤得水泄不通,围观着正北“戏台”,如痴如醉地随着优美动听的丝竹鼓弦而余音,融入水袖长舞、鸾凤和鸣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演员的意境中,“体验”着同窗共读的深情蜜意……台上台下如此绝妙的“共鸣”、互动,如此完美地将名扬华厦的越剧之乡文化氛围发挥得淋漓尽致;将沉醉于细腻婉转曲调、情真意切的梁祝“佳话”中的游客,韵味十足地带入那“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意境……
万松广场上演出的越剧《梁山伯和祝英台》
此时,口齿伶俐的江南佳丽导游小姐,不失时机地娓娓向我们介绍,这有声有色犳“广场文化”是万松书院游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以淅江省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片断为“主打”剧目,应时歌舞、杂技插进配合表演调节气氛,每天会定时以飨游客。
万松书院牌坊全景
余味未尽敀我们,又在导游小姐的引导下,沿着两边绿茵茵草地中的石板大道连连登上二十级石阶(由三个休息台以三、三、五、十二级分布)踏入巧夺天工的品字型石牌楼。正中牌坊大门正面上金光闪闪的“万松书院”和镌刻背面苍劲有力的“太和元气”;连同左牌坊正面的“敷文书院”,背面的“道冠古今”;右牌坊正面书的“太和书院”,背面的“德侔天地”一一呈现着万松书院的不同凡响的三个时期。而三座石牌坊呈“品”字排列意寓更为深刻——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品。每座牌楼上祥云环绕,正面雕着双龙戏珠和梅兰竹菊,背面雕刻福禄寿图案。镂空雕刻演绎了传神的石雕技艺,岂能不让人连走惊叹于中国传统的艺术之美。
穿过牌楼,再兴致勃勃地登上三十八级宽约四米的台阶(其中两个休息台上下各十六级,中间六级), 我们迎着拂面的山风进入仰圣门。
万松书院的仰圣门(前)毓粹门(中)明道堂(后)
仰圣门是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名家书写的匾额“高山仰止”高高悬挂在长满绿郁郁爬山虎藤叶的“槽门”上。这取自司马迁《史记》中的名句,表示人们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提醒人们步入书院必须衣冠整齐、心怀崇敬。毓粹门是中轴线上的第二道门。毓粹,意为培养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踏入仰圣门,才能进入万松书院的主体建筑——明道堂。明道堂即为万松书院的讲堂,承担着讲学、祭祀、藏书三大功能。现陈设工艺巨著《中国科举大观》,是当今罕见的历史文物珍品。两边的侧厢房分别为居仁和由义二学斋。原为书院学生自习和住宿的场所。取意于孟子的“居仁由义,体用己全”,意为:一个人拥有仁义之志,就拥有了一切。
我们一行望着那为数不多,而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课桌、凳椅;抚摸着那简陋而古色古香的书架、书桌……彷如已穿越时空,正襟危坐地聆听着王阳明、齐召南、秦瀛等大学者讲学解惑;又好像融于千古绝唱的梁祝学涯之中,倾听着师长的教侮、师母的指点,情意融融的挑灯夜读、促膝论学……美好而凄沧的求学、爱情故事之中……为中华5000年的灿烂文化和层出不穷的先哲赞叹不已,为凄爱的梁祝而唏噓。
挑灯夜读的梁祝浓情蜜意
走出明道堂,我们拜偈了祭祀孔子的大成殿。又迎着微微的秋风,脚踏平整的赭石小道,拜偈了祭祀孔子的大成殿,观看了万世师表平台、舞风轩、万菊轩、浣云池、铜井、御碑亭、报恩寺遗址、中山纪念林、小九华山石刻等文物古迹……迈进书院中依山势而建,星罗点缀的亭台楼阁;临近嘉花茂树,修篁奇石;观看苍松掩映,小溪潺潺的美景;登上遥可望雷峰夕照、宝石流霞,近可听松涛泉流、虫鸟和韵的万松岭顶。此时此刻,我们为如此的文化底蕴深厚,如此的文化氛围浓郁,如此的美伦美奂的殿宇楼阁,如此的水榭亭台……不禁心旷神贻,赞不绝口。
清雅幽靜的茗露茶寮
浏览中,衣袂飘飘、美若天仙的导游小姐,刻意地引导我们走向“曾是”梁祝纳凉、小憩、诵文吟诗的凉亭。但当年绝好的妙地已面貌全非,已成为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清雅幽靜的茗露芗茶寮。尽管我们已难以寻觅梁祝当年的点滴足迹。但是临窗而坐的我,一览室內那偿心悦目的格局,那古扑而不失雍华的陈列,那精致典雅的茶具,那笑容可掬的茶博士……不禁飘飘然然置身于远离滾滚红尘之境,在这超凡出俗的茶寮中,领略着染映的一抹抹秋情依依。为此处可细读一页诗篇,慢品两盞香茗,随写两页素笺;也为此处可细听阵阵风声,闲看云巻云舒;更为此处可携一抹秋情,走出了迷离,走出了荒凉,走出了坎呵,走向着辉煌的维妙谁肖境界,使我激动不已,久久不能平靜。
……
在即将离别这美不胜收的万松书院时,我和一起“梦圆万松” 的隆回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的领导,一个个望着凄美的梁祝“遗迹”,望着书院十月悠悠的秋韵, 望着栉比鳞次的殿宇的金碧辉煌,望着近在咫尺的西湖微波一派清澈,望着树林的一派轻吟,望着那一片殷红、一片芲绿、一片金黄……恋恋不舍地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