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飞啦

养一个男孩子,有诸多的担忧。譬如说,担心他跟妈妈太亲密,长成一个“妈宝男”。
这种担忧肯定不止我一个人有。有一次,我跟一个作者聊天,他说把他的孩子从公立幼儿园转到了一个小小的私立幼儿园,就在他家小区里面,园长是基督徒,教育理念据说叫做“爱的教育”。
“幼儿园各方面都不错,就是‘爱的教育’有点过量。”他说,“我儿子每天回家要跟妈妈说好几十次‘我爱你’,奶奶就担心这孩子有恋母情结。我说,恋母就恋母吧,没弑父就行了呗。”
我听了哈哈大笑。这位奶奶分明和我担忧的一样。
可能就是从我们这代人开始,含蓄的中国人才开始学习用语言表达爱,夫妻之间如是,父母对孩子亦如是。爱没有错,爱不怕多,所以我儿子三岁不到就已经是每天张口“I love you”,闭口“妈妈我想你了”,每天总要跟我脸贴脸“赖唧一下”,再不就是抱着我亲来亲去。
开心之余,隐忧仍在。尤其是,每次看到那些讲妈妈多么爱孩子的绘本,我心里总会有隐隐的“哪里不太对劲”的感觉。这些书的主角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但主旨只有一个,就是告诉孩子:妈妈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爱你。
十分暖心,十分治愈,然而总有一分顾虑在我心头萦绕不去。我说不上自己到底是在纠结什么,直到有一次看到老六说:我们不会做太甜腻的那种书。我心里“叮”地一声响起——“甜腻”,这个词太准确了。就好像言情剧并不能真实地反映爱情,那些甜腻的故事也不能真实地反映母爱和亲情。
而且,不知道为什么,那些讲母爱的书里,总是没有爸爸出现!
直到我看到这本《吻飞啦》。十月份,幼儿园老师布置了亲子互动的作业:连续一周每天给孩子讲一本绘本,记录下孩子的反应。我想来想去,给这个刚刚入园一个多月、还在适应分离焦虑的小朋友选了这本书。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妈妈温暖的爱,有关于分离的小小愁绪,而且——有爸爸。
那个星期一,我们分享了这个淡淡的、不甜腻的故事。

2016.10.17 星期一
连续读了一个多星期的老书《晚安,月亮》和新书《月亮的味道》,今天下午妈妈又拿出一本新书等豆芽回家。
五点钟,回到家的豆芽问道:“妈妈,你给我带什么东西了吗?”妈妈说:“有啊!有一本新书。”豆芽很开心:“什么呀?看看,看看!”“这本书叫《吻飞了》。”“妈妈,讲吧!”
吃饭前,我们一起读了一遍。故事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和爸爸一起去火车站送妈妈去外婆家,妈妈从车窗给了他们一个飞吻,结果来了一阵大风把妈妈的吻吹跑了。于是,小男孩只好和爸爸一起跋山涉水去追妈妈的吻。
豆芽知道“飞吻”,知道“kiss”,知道“亲亲”,可是还不知道“吻”。第一遍读完,他没什么表情,妈妈知道他没有懂。不过没关系,吃完饭我们还有好多时间,可以再读上一遍又一遍。
果然,第二遍读的时候,他开始提问了。“吻为什么会飞?它长翅膀了吗?”“妈妈,鸟要吃掉什么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吻啊?”……
一连串问题问下来,妈妈基本都反问“你说呢?”“你猜猜?”或者“你看看呢?”,于是他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消化这个故事。
到了第三遍,他开始进入故事了。
“妈妈,你看,这是火车,这是铁轨。铁轨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石头呢?这些是石头吗?”“妈妈,你看,这是河吗?等豆苗生出来,我们可以去这河里,就这样一捞,捞一个螃蟹吗?有螃蟹吗?螃蟹会咬我吗?”

最好笑的是这一幕:“妈妈,为什么哗哗哗呢?是下雨吗?”“不是下雨哦,是有瀑布呀。”“哦,那没关系,我有wipers(雨刷)。”说着,他用两根手指在书上比划雨刷器的样子,“唰唰唰,唰唰唰……”
最后,当故事里的小男孩找到了妈妈的吻,把它放进靠近心脏的衣服口袋,妈妈也“mua”地给了豆芽一个飞吻,假装把它放进豆芽胸口的衣服口袋里——刚好豆芽今天穿的衣服左胸口也有一个口袋呢!
“好啦,你也把妈妈的飞吻装在口袋里去幼儿园吧!”妈妈说。
“嗯。”豆芽低头看了看,笑笑地说,“分给小朋友们。”

后来的很多天里,每天早上他都要一个妈妈的飞吻,装在口袋里,去幼儿园分给小朋友们。再后来不久,我们的家庭迎来了新成员,他有了妹妹。这个可能也受过过量的“爱的教育”的小男孩,把刚出生的妹妹当成了一个玩具,每天早起第一件事、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亲妹妹,直到把熟睡的妹妹亲醒,或者把平静的妹妹亲哭……
然而,无论多少铺垫,他还是难以抑制地感到妈妈的爱变少了。早上我抱着妹妹跟他说“再见”的时候,他很希望妈妈也能抱一抱他。实在抱不动两个孩子的我灵机一动,抛出一个飞吻:“给你一个飞吻吧!咦,别飞走了哦,快抓住,装在口袋里面吧!”
急忙忙抓住了妈妈的吻,大声说着“拜拜”跟着爸爸一起下楼的小朋友,就这样长大了啊。
(本文写于2016年10月,首发“读小库”。)
《吻飞啦》 | 读小库出品
雪菲苏
基督徒,两个孩子的妈妈
从小学时办手抄报算起
专注文字工作二十年

长按这个二维码可以打赏
但是请不要大额,太沉重啦,谢谢理解!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