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 佳作千古
——记杜甫与长安生活追忆
每小 平
杜甫是一位爱国爱民伟大的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词光照人间,流传百世。杜甫为了求仕来到长安,在杜曲生活创作了13年,留下了不朽的光辉诗篇。适逢中国民主同盟西部八省区首府城市盟务工作研讨会在西安举行,现将本人十多年研究诗圣杜甫的拙稿呈寄给各位领导、佳宾和同仁,以期达到共同研究、交流和提高,弘扬杜甫爱国爱民的伟大情怀。
诗圣杜甫在长安,
创作诗篇在民间。
钟灵毓秀长安美,
滚滚潏河润樊川。
长安,长安;四季平安!长安,多么美丽的名子。她不仅是西安城南一片丰美的地域,也是一本诗词书,还是一块风水宝地,更是一部尘封的历史,她的过去已经有人为她谱写,她的明天期待着更多的文人墨客去发掘、去开拓……
我是长安人,我爱长安的山川平原,也愿为长安发展做出新贡献。热爱长安、热爱故乡,长安令我魂牵梦绕;长安就是一个梦,跨越时空的梦,追忆诗圣杜甫的生平事迹也就圆了梦回大唐的梦。同在杜曲生活居住,同饮杜曲水,少陵原和樊川的美景和诗圣杜甫的轶文趣事令我挖掘补充,供读者参考。…….
诗圣杜甫在长安少陵原畔居住生活了十多年,樊川杜曲留下了诸多诗篇和众多的传说。他在杜曲、韦曲等地深入百姓中间,看到百姓生活的艰难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圣地位。杜甫(712至770年),字子美,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 等,世称杜拾遗、杜工部,祖籍京兆杜陵,唐玄宗先天元年(712)生于河南巩县的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晋名将杜预之后,唐诗人杜审言之孙。他自幼刻苦学习,7岁即能吟诗作文,14岁即出游翰墨场与文士相唱和,奉儒守官和家学传统对其成长有重要影响。20岁开始漫游江南后视野大开、见多识广。24岁赴洛阳举进士不第,又开始漫游齐赵,结交天下英豪。天宝五载(746年)35岁踌躇满志怀着远大抱负入长安求仕,生活在少陵原畔杜曲杜西村杜氏家族居住地。次年参加了进士考试,但在李林甫的操纵下,未录取一人,还给皇上上表祝贺,说“野无遗贤。” 落第后他奔走于达官贵人之间,分别屡次向王公献诗,还向唐玄宗献赋,得到赏识后给了一个看管兵器的小官。他于是将身心融入到长安中。
杜甫在长安十四载,备尝穷困潦倒之苦。安史之乱以后、深陷京城,逃出长安之后,历经千难万苦到达凤翔,被唐肃宗授以左拾遗。后来因上书为宰相房琯辨护,触怒了肃宗,皇帝为梳远他准其回家探亲。安史之乱被平定后,杜甫携家眷入蜀,入严武幕府,被严武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不到半年,便辞归草堂。……严武死后,携家沿江东下,曾滞留四川奉节,后又出三峡漂泊江陵、岳洲等地,于大历五年死于湘江舟中……
杜甫千古名篇《三吏》《三别》及《杜工部诗》等诗篇的传世,忧国忧民、诗艺精湛;绝佳的文采、精湛的诗篇。他一生为百姓写诗1400多首,满怀激情的诗句,读出其高尚无比的情怀。杜甫善于运用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在此基础上心怀百姓的疾苦再创造性的发挥。他的五七古长篇,亦史亦诗,展现出复杂的社会现实,在往复中表现出绝佳的诗歌艺术。在五七律上极具创造性,积累并掌握了声律、对仗、简词精句等文学艺术的检验,使五七律这一体裁达到了完善成熟阶段。杜甫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中国诗歌至唐代,诸体莫不大备。诗人“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达到了任何事均可入诗的境地,因此民盟爱国人士闻一多先生称唐代为“诗唐。”……杜甫众多的诗篇,对后世人们的影响既广泛又深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开颜。”“无边落木潇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长安苦寒随独悲,杜陵野老骨与折……饥卧动即向一旬,蔽衣何啻联百结。” 诸多诗篇深刻揭露反映出最底层劳苦大众艰难生活的写照和深切感受,开始走向直面冷酷的现实,追求政治的失意、经济的贫困、官场的黑暗,诗风转为沉郁顿挫,使杜甫更现实更有观察力了。真切的感受到统治阶级的腐败、黑暗及百姓生活的痛苦来……
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的事例加以表现,因而他的诗感情深沉、蕴涵深广、笔法深曲、语言遒劲,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由于杜甫善于涵古茹今,转益多诗,所以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专,”成为一位既集前人之大成,又开后人无数法门的“诗圣”。由于他的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面貌,这些诗就成为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因之后世人称杜诗为“诗史”。
诗圣杜甫的诗真实的描绘了那时剧烈变化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从内心里写出了广大百姓在战乱中所承受的巨大困难,成了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因此被后人誉为“诗史”。他的叙事诗大多集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于一体,善于对现实生活做高度的艺术概括;其诗风格多种多样,主要以沉郁顿挫为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非常重视锤炼诗歌语言,他的诗佳词妙语连篇,名言警句如珠,令人目不暇接。爱国爱民的杜甫心系国家命运,立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 同情人民疾苦而感叹“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字里行间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感情,高尚的情操为历代士人所敬仰!杜甫是唐诗发展史上一位承先启后的杰出人物,其诗众体兼长,完善了古典诗歌的各种体制,同时又影响了中唐以后的诗歌创作,并足为历代诗人之楷模。杜甫在诗坛上的地位历经千年而不衰,因而被世人尊称为“诗圣。”
资料表明,杜甫虽然生于河南巩县,乃是其祖父为官在此,而故里仍在杜曲街道杜西村。杜甫的十三世祖为西晋著名的大将军兼大学者杜预就居住生活在杜曲少陵原畔。杜甫虽然居住在樊川杜曲,但他的足迹遍布关中的山山水水,为关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诸多有关地名的诗歌故事至今仍在民间世代相传,发扬光大。
杜预(222—–284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人,西晋时期的著名将领、大学问家。因为他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道,又多谋略因而人们称他“杜武库。”
杜预善于用兵,他在担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等地的军事事务时,主张击灭东吴,统一全国。朝廷采纳了他的奏章,让他统兵伐吴,他率部连续攻占了西陵、江陵等地,占领了整个荆洲。杜预还采用安抚政策,招降了两广少数民族部落,与王浑、王濬互相配合,消灭了东吴,统一了全国。因此,他被封为当阳县侯。在紧张激烈的战争闲暇,杜预埋头于书山学海,博古通今、潜心钻研并精通经典史籍,尤其是注重研究《左传》,编撰成《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他的这本《集解》是现存最早的《左传》注本,被清代收入《十三经注疏》。这本集见解深上邃,自成一家、一直受到《左传》研究者和专家的推崇。此外,精通政治军事的杜预博采众家之长,匡证谬误,编撰了《春秋释例》、《春秋长历》、《盟会图》及《女记瓒》等书籍。
杜预对天文历法也颇有研究。长期的观察和学习使他发现当时流行的历法悖谬很多,不大符合日月运行的规律,若依其行事往往会贻误农事,便奏请朝廷实行了“二元乾度历。” 他还曾和车骑将军贾充等人主持修订律令。这些法律、法令成为判断的案例、是非曲直的标准。使执法者能按照正确的标准去分析、判断、研究案例的本来面目,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由于制订的法律公正实际,深得皇帝的赞赏。
杜预还是一位杰出的水利专家。晋咸宁四年(278),东南地区水患严重,旧有陂塘连年溢决、积水遍地、良田毁弃。他对山东西南、河南以东、安徽以北的蓄水塘堰,除保留一些质量较好的蓄水外,其余大部分都应平毁排涝的建议实施后,这一带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生产连年丰收,人民也能够安居乐业。在镇守荆洲期间,他组织人力修复了汉代邵信臣在南阳时修建的六门陂等一些灌溉工程,利用嗤(今河南沙河)、淯(今河南白河)诸河流灌溉农田1万多倾,还制定了用水分水制度,刻在大石上让人们牢记遵守;老百姓非常感激,称杜预为“杜父。”太康元年(280)杜预主持开凿由夏水至区陵(岳阳) 的杨口运河,史籍上记载这条运河“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 既避开了水害、又兴修了水利,把汉水流域和广西一带用漕运连接了起来。因此,老百姓编了歌谣赞颂杜预:“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杜甫因曾祖父杜依艺为官到巩县不久殁于巩县令上,只能说巩县是杜甫的出生地。……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于咸亨元年(670年) 中进士后一生在长安做朝官。……杜甫的父亲杜闲也长期在京城长安附近做官,曾任武功县尉,终于奉天( 今乾县 ) 令。因此,杜甫家在京城东南杜曲少陵原有居所并置有家产田地等。笔者在杜西村拜访乡贤每曾辉、赵天恩、每云九等父老乡亲及查找有关资料后认为,在杜曲镇杜西村,杜北村和杜东村均有杜氏家族的房产田地等。《唐才子全集》中直接记载杜甫的籍贯为长安“京兆人”。
杜甫虽然出生在河南巩县,却于天宝三载 (744年) 一到长安就住进少陵原畔杜曲置有的家园,并且一住就是十多年。有诗为证。杜甫在《曲江三章五句》中表明生活居住在少陵原杜曲樊川诗句来。“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浐原” 、“吊影夔州僻,回肠杜曲煎。”……等大量怀念故乡杜曲家园的诗句,甚至晚年在成都草堂安居七八年了还发出“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的誓言。在韦曲少陵原畔杜公祠刻有诗圣杜甫的名诗佳句;杜公祠所立《唐工部员外郎杜子美祠堂记》碑文也认为诗圣故里就在杜曲和韦曲。因此,杜甫一直自称其为“少陵” 、“杜陵布衣”、“少陵野老” 、“杜陵野客” ,流落外地及江南时便自称“杜陵远客”,诗集也以《少陵集》 、《樊川集》来命名。以杜甫当时经济困窘状态不可能自己置买田地房产等,只能继承着祖先遗留的房屋田产等。杜甫在太子家令李炎来访时作《夏日李公见访》诗中说到自已居所地处“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杜甫祖父杜审言虽为朝官,而其父杜闲则为七品县令,给杜甫留下的故居房屋不会太好和坚固,也可能年久失修,与周围高官显贵的豪宅相比已经破败不堪,才使他在诗中有所感叹:“比屋豪华固难数,吾人甘作心似灰”,因而要移居终南山边了。在煌煌1400首杜诗中几乎找不到他怀念河南巩县的诗句,表明杜甫一直把祖籍少陵原樊川杜曲作为自己的故乡。
杜甫年幼多病,但学习刻苦认真、富于想象,立有远大抱负。20岁时南游吴越,走南闯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24岁到洛阳去参加进士考试。当年进士只录取27名、杜甫落第;以后继续出外游访。在功名无望,报国无门的情况下,公元746年至755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携带家眷来到京城长安少陵原畔的杜曲西村祖居居住生活,一住就是十年。
据《长安百村》等典籍记载,杜甫家在少陵原上和樊川均有房舍田地,栽桑务麻、从事农耕生产,有田地数十亩。在杜曲堡子(今杜北老村)老井场院近数十丈高处的平台上、杜甫每逢春夏秋伏热天,邀上文朋诗友在此“展席俯水流”。数百米高的原塄上,地势开阔、视野宽广、面对樊川,心旷神怡。席地而坐,俯视空中自由飞翔的喜鹊、大雁、鸽子等鸟雀及白飘带似潏河水向西北流去的生动情景。喝茶叙事、饮酒赋诗。……
据《杜甫在长安》一书载:杜甫祖父杜审言在杜曲有庄园。杜甫自小跟随二姑母走亲戚常居杜曲西村,但因走的时间过久,对祖父杜审言的庄邸家园记事不清。杜甫骑驴到杜西村找祖父的老住宅。时街人指“杜审言家在前头。”向前走,杜甫见古宅照壁内“青砖砌,竖神龛,敬地神,有残灰。”再进大门、过照壁、瞧厢房,厅门、中门、过道,皆“一砖到顶,方砖铺地,踩石罗列。”……“杜家少陵原上的旱地,樊川水地一千多亩。”……由此可见,杜曲西村、东村和杜北村确系杜氏家族的居住地。
中唐是华夏古典诗歌的极盛时期,谁的诗词歌赋写的好,就有求仕当官的机会。唐代尤其是玄宗朝,专用诗赋取士,所以诗人辈出,代有盛名。玄宗年间,涌现出李白、杜甫、王维等名士。杜甫到长安,是为了谋求更好的政治地位,求取功名。他曾献《郊天》《飨庙》及《祭太请宫赋》三篇,唐玄宗叹为奇才,命杜甫为参军。至安禄山造反,杜甫避走三川。唐肃宗继位,嬴服奔行在;杜甫为安禄山所得,同时与太原人王维,并陷贼中。杜甫乘隙先逃,走往风翔,维服药下痢,佯作暗疾,不受伪命。安禄山重他才名,硬迫为给事中,他仍寓居古寺中,托词养疴。既闻雷海青尽忠,很是悼痛。所以作诗记感,后来贼乱荡平,维隶名贼籍,几不免死。亏得这一首诗,传达唐肃宗,皇上说他不忘故主,情有可原,更兼维弟王缙,己受职侍郎,情愿舍官赎兄,乃将王维赦罪授职,累迁至尚书右丞,这多亏杜甫的诗救了他的命!
杜甫一开始对于功名富贵是很热衷的。过去在洛阳考进士不第,在长期的漫游中也没有找到出路。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唐玄宗就下诏开科选士,他兴冲冲的报名,但这场考试在奸臣李林甫的把持下,“恐草野之士对策斥言其奸恶,”以“野无遗贤”为借口,使应考者“遂无一人及第。”科举就象是赌博,赴考者除了要有才华,还要有运气有门路,许多士子铩羽而归,并非才华不济。 经历了这场骗局,杜甫清楚地看到了权奸专横的社会:“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心。”科举失利,而杜甫求官心切,他写了许多长诗,分别送给达官贵人,求其提拔引荐。如《奉赠韦左丞丈》《奉赠鲜于京兆》《赠翰林张学士》等名诗。然而,诸如鲜于仲通、韦济、张学士之流,却没有一人能正视他的那些廉价的颂歌,入仕的愿望又成了泡影。…… 但杜甫实现远大抱负的决心并没有动摇,依然相信“昭代将垂白,途穷乃叫阍。”在处处碰壁的不利情况下,最后只好直接向皇帝自荐。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到长安快10年的时候,终于被任为河西县尉,他嫌职位太小而没有就任,后被改任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也是一个看守兵器、管理门禁的小官,但这次他不能不去就任。他感叹道:“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上任后深感“衔泥附炎热,”实际上也是难以逍遥的。由此他开始了对仕途的厌恶情绪,写下了“岂可久在王侯间” 的不满诗句,以至于想到蓝田山去做隐士。……
杜甫初到长安时,生活还是比较优越的。有诗为证:“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咸阳客舍一事无,相与博塞为欢娱。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后来他父亲杜闲去世,更重要的是他长期找不到官做,于是生活就日渐困顿起来。身陷苦境与劳苦大众生活在一起,感受诸多的艰难困苦后又写道:“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衣,向许宁论两相值。”“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杜甫不仅关注人民的痛苦,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不公平;读者拜读到会心处,常会感到刻骨的悲哀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面对战火后的京城长安,杜甫写下了文学史上最光辉的诗句。脍炙人口的五言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走向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用手中的笔自觉地为解除人民的痛苦生活而创作了《兵车行》《出塞》《丽人行》《秋雨叹》《自京城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及《少陵集》《樊川集》等一系列忧国忧民的诗集;“安史之乱”中,杜甫目睹了山河的残破与社会的动荡,先后写出了《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春望》《北征》和《三吏》《三别》等具有诗史性质的名篇。表明在长安少陵原杜曲居住生活的十年、造就了伟大的诗人杜甫,成就了千古绝唱的诗词佳句。
杜甫出众的才情和广阔的胸怀使他不仅在渊远流长的古代中华文化中占有显赫的地位,更使他赢得了历代人民的尊敬和钦佩。座落在少陵原畔的杜公祠堂,从明嘉靖五年(1526年)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怀念。众多的仁人志士,文朋诗友虔诚的结伴前来瞻仰膜拜,敬佩至极!由长安人张治道有感于诗人杜甫无祠可供祭祀而倍受冷落的状况,倡导地方人士出资,在少陵原畔修建了一座杜公祠。据史料记载,杜公祠曾于明万历五年(1577)、清康熙五年(1666)和四十一年(1702) 经历过三次修缮,乾隆末年毁于火灾。清嘉庆九年(1804年)经一些读书人倡议,在现在的地址上重建了杜公祠。此后的一百多年中,杜公祠曾经多次修缮,其中有碑石记载的共两次,一次是清同治七年(1866)、另一次是光绪十二年(1886)。1956年被定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安区专门设立杜公祠文管所,后改为杜甫纪念馆,专人管理和宣传保护,除每周一闭馆外,其它时间可浏览参观和瞻仰杜甫这位中国诗歌和中华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诗人。
杜甫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他的诗词千古流传,光照人间。杜甫在长安居住生活十多年,创作了大量的精典诗篇。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逃往四川,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只住了四年,写诗240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绾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积和规模等远远大于杜公祠,展出的内容也更为丰富,是成都的一处旅游观光胜地、是一张闪耀的名片,已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比较而言,杜公祠落伍了、不能与其相比,也与杜甫的生平、居住和生活在少陵原和丰富的创作不相匹配。笔者为此呼吁:省市区政府应高度重视杜甫祠堂的开发利用价值,超前规划、拿出诗境与心境创作的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大手笔杜公祠堂。真实再现杜甫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等最优秀的场景,使杜甫的传统文化精神为后世永远效仿的楷模。……
可从西安的大雁塔和大唐不夜城,曲江南湖、汉宣帝杜陵、航天城揽月阁、杜公祠、杨虎城将军陵园、牛头寺、樊川韦曲和杜曲以及兴教寺为首的樊川八大寺和人面桃花园、盛农园等景点串连在一起,扩大影响和宣传、形成新的旅游观光线路,为中外旅游客人服务,增加新景点和旅游收入。……
我在呼吁、我在期待!
图片来源于网络,谢之!
作者简介:每小平 (长安区作协理事 民俗委员会副主任 市作协会员 区政协委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副主委)
赐稿邮箱:29374343@qq.com
责任编辑:成 鹏 小编个人微信:chengpeng430
欢迎关注文学基地——“京兆文学”
温馨提示京兆文学
非常感谢您关注@京兆文学!如果您有好的诗词、散文、小说等原创作品,请直接添加微信到:chengpeng430,或者发邮件到29374343@qq.com进行投稿,您可以附上您的个人简历、照片及个人要求(是否署上真实姓名等特别要求)
投稿须知 1、未在公众号、网站发表的原创散文、随笔、文学评论,附100字以内作者简介及照片, 投稿必须是不涉及政治敏感问题的文学作品,文责自负。
2、注明投稿(京兆文学),注明作者微信名,微信号,便于联系。投稿五天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3、赞赏金额60%作为作者的稿费,20天内以微信红包形式派发,赞赏总金额低于20元(含20元)的作为平台维护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