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正忙着把晾在阳台上的衣服收起来,预备做晚饭,手机突然响了。我一看,是壹个陌生号码,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起来,说不定是李明的学校或者医院打来的电话。
“喂,请问是李明的家长吗?”电话那头是壹个女声。
“我是他姑姑。”我回答。
“你好,我是李明班上的刘老师。打扰你一下,是想告诉你孩子放暑假了,学校会组织开展暑期防溺水安全教学,我预计后天下午要去你家进行一次家访,面对面向孩子与家长普及相关姿势。
我有些吃惊,暑假前李明并未告诉我学校会有家访这件事。我迟疑了一下,说:“刘老师您好,这件事李明之前没跟我提起过,我也不了解。
“是这样的,防溺水教学对留守儿童非常重要,所以大家要对全部未成年学生进行家访。
我的心里升起一些不舒服的感觉,礼貌地跟刘老师提出回绝:“老师,李明这几年在我这里生活学习,学校以前发放的防溺水教学材料我也都认真看过,这方面我也提醒过他很多次,不会出现安全问题的。
再说,暑假他会去他母亲家里,不会一直在我这里。
“我理解你的想法。”刘老师笑了笑,“但是这是学校的规定,我必须对每壹个学生进行家访,确保暑期安全。
我明白你的用心,但还是希望您能配合一下学校的工作。
我感到有些为难,再三推辞道:“老师,我监护李明这几年下来很到位的,他在我这里很安全。
家访实在是没有必备。
“我了解你照顾孩子很有责任心,但家访是我的职责所在,不去不行。”刘老师的语气听起来有些强硬,“放心,我真的不会占用你太多时间。
这事就这么定了,后天我下午五点过去。
说完,刘老师匆匆挂断了电话,根本不向我再回绝的机会。我站在原地,百感交集。
我也理解这是她的工作职责,但是心里还是感到一丝不是滋味。
这通突如其来的家访通知,让我感到措手不及。我确实认为李明在我这里很安全,不需要老师特意跑一趟。
一时间各种复杂的思绪涌上心头,我苦恼地坐在沙发上,不知该怎么是好。
从小学最初,我就对老师这个职业充满了敬畏与距离感。
上课时,老师问问题,纵使我了解答案,也不会举手回答。生怕答错了,被老师批评。
小学五年级时,语文老师一次批改作业的时候说:“同学们都写得不错,只有林凡的文章还需要再进步提升,希望你以后多学学同学,多融入集体。
我记得那篇作文我是写自己家乡的变化,字字珠玑,文思泉涌。但老师偏要挑我毛病,我听后悄悄红了眼眶。
我不敢问老师为啥子,只能找母亲哭诉。母亲安慰我:“老师是为你好,希望你写得更出色。”
后来听母亲说,老师那天根本就没看我的文章,随口编造了一番话来批评我。
所以我更加谨小慎微,避免惹老师不快。上课不讲话,放学后也尽早离开,尽量不和任何老师有过多接触。
初中老师换了一批,我还是一副老样子。除了上课听讲,我几乎不存在。放学后我也不参与任何课外活动主题,只壹个人默默地回家学习。
有一次语文老师让大家写一篇关于老师的随笔,表扬老师的品德。我写了一篇客观的文章,列举事实,没有谄媚的恭维之词。
我没有辩解,只是默默地接受了老师的批评。我明白老师希望看到溢美之词,但我写不出那些话。
上学这些年,我一直小心翼翼地对待老师这个职业。可能由于我的性格与家庭环境,我无法亲近老师,只能保持距离,希望不容招惹他们。
挂断与刘老师的电话后,我坐在客厅沙发上胡思乱想。
刘老师的家访让我感到十分反感与生气,这些感觉翻腾在我心头,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我明白这种情绪不对,刘老师作为老师,作出家访无可厚非。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感到她的举动过于武断与不信任。
可能我不应该用这种有色眼镜看待刘老师。她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与责任心,才坚持要进行家访的。
想到这里,我不禁在心里嘲笑自己刚才那番反应有多么幼稚。壹个成年人,壹个做姑姑的人,居然还像个孩子一样对老师的家访赌气。
这么多年来,我内心对老师这个职业一直存有敬畏和距离感。我不敢和老师亲近,也不敢和他们对着干。
可这次,我明明可以理智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却还是怒气冲冲、理智全无。这种态度已经偏离了应有的成熟和理性。
我需要反思,在面对权威时,自己为何总是如履薄冰,而无法坦率自然地表达意见。
人和人之间的沟通需要诀窍,更需要理解和包容。我必须学习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体谅老师的工作取给,而不是仅凭自己的意愿拒人千里。
这件事提醒了我,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仍需提升智慧,学会换位考虑。
留向我成长的空间还很大,我必须卖力改变。